2024年工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5-04-21 09:5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字号:[ ]


【工业概况】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2家,从业人员24万人,总资产4398.9亿元,涵盖35个工业行业大类、134个工业行业中类、300个工业行业小类。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21.4亿元,同比增长3.1%,全省第8,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7%,全省第3。我市先后获评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环翠区、荣成市先后获评山东省工业十强县。

【产业结构】202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3:37:53.7,其中制业占GDP比重达到29%。对标省“十强”产业,我市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八大产业集群(除康养旅游外,其余七大集群均为制造业),初步形成打印设备与智能服务终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10条优势产业链。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文登区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环翠区碳纤维等2个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第3),先后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全省第1),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达到8个(全省第10)。

【企业培育】2024年,全市工业领域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48家(集团口径,下同)、过50亿元13家、过100亿元6家(威高集团、歌尔科技、迪尚集团、成山集团、三角集团、恒邦矿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家、省级7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4家,瞪羚企业111家,独角兽企业2家,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857家。

【创新能力】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3%,全省最高。截至2024年底,围绕医疗器械、轮胎、碳纤维、房车、钓具、服装等领域,建成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全市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52家,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达到9家、40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37家。累计培育首台套装备112项、首件套电子产品12项、首批次新材料29项、首版次高端软件19项。

【数字转型】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8341个,实现市县核心区域、重点区域室外连续覆盖,我市获评国家“千兆城市”。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累计评定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38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5家,打造橡胶轮胎、碳纤维等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4个、“晨星工厂”157家,环翠区、荣成市、高区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试点县(全省第2),我市连续两年获评“省级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全省唯一。

【绿色制造】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高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9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16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南海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认定市级绿色工厂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绿色工业园区3家。建成文登化工产业园、南海化工产业园、临港塑料助剂产业园等3个省级化工园区和三角华盛等5个重点监控点,全市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61%。

【中小企业】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省级9家、市级11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家、省级10家、市级29家。累计8家企业获评省管理标杆企业,9家企业的管理成果获评省企业管理优秀成果。文登区、环翠区、荣成市先后获评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