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 |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关于建设威海市智能制造公共培训平台的建议) | ||||
| ||||
段宏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威海市智能制造公共培训平台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研究,组织专门力量落实。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智能化改造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政策引导。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和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暨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做好顶层设计,争取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比例达到40%。 (二)强化试点示范。开展国家、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场景)等培育认定工作,累计认定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39个,其中天力电源科技、纺织集团进出口、浦林成山轮胎3家企业新入选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占入选总量的10%,入选数量历年最多。被认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均达到7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有效缓解困扰企业发展的生产效率低、招工难、用工贵等棘手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强化技术支撑。聚焦智能制造关键环节,重点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引导企业研发核心成套装备,银河光电设备公司大巴前挡玻璃预处理智能装备、华东锻压机床公司多工位锻造自动化生产线等成套装备先后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目录,有效提升我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建立完善市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库,培育供应商19家,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组织216家企业,对照国家标准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诊断,引领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 二、智能制造公共培训平台情况 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关于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首批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遴选工作的通知》(中就培函〔2021〕76号),培训机构优先遴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机构优先遴选相关职业标准开发单位。根据公布的首批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名单,鲁东大学(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智能制造培训机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全国唯一入选的评价机构。目前,我市暂无纳入国家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目录的培训机构。 三、下一步推进措施 (一)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管理换脑”,着力培育推广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比例达到40%。 (二)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深入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各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培育认定工作,每年认定示范项目20个以上,通过标杆示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 (三)开展智能制造考察观摩活动。组织企业赴青岛市苏州市学习“智改数转”先进经验做法,举办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专家授课,通过考察、观摩、集中学习,推动企业将智能化改造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加紧实施,尽早实现转型升级。 (四)做好智能制造公共培训平台培育。依托哈理工(威海)、哈工大(威海)等高校院所资源,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培训、技术咨询和智能化装备研发等活动,待条件成熟后,逐级申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智能制造培训机构、评价机构,争取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公共培训与创新平台。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市工信局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工信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全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认真倾听代表(委员)建议和企业呼声,以智能制造为抓手,采取系列推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应对风险能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5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