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 |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 ||||
| ||||
赵建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制造业发展情况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核心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强化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笃行不怠、接续奋斗,形成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市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打造医药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十条优势产业链,在全省首创实体化运行的“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统筹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两个“双百工程”,全市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以全国第42名、全省第5名的位次入选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2家,拥有35个工业行业大类,工业产品种类达3000多种。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806.5亿元,实现利润22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1%。2023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5亿元,同比增长11.1%。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加强制造业发展统筹谋划。围绕产业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暨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高规格召开全市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坚定不移强化先进制造业战略地位,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对标全省“十强”产业,立足区域发展优势,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产业集群,创建4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制造业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4个集群获评省特色集群。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梳理医药医疗器械等10条优势产业链,市级领导任“链长”,“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探索出“中硼硅玻璃+预灌封注射器”等延链强链路径,歌尔微电子、富士康、明阳风电等一批“链主”企业相继落户。 (三)构建企业梯次发展格局。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实施涵盖200家企业的冲击新目标行动、涵盖200家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65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60家。启动“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坚持政策聚焦、要素聚集、服务聚力,支持企业利用三年时间冲击百亿新目标,进一步壮大领军企业方阵。 (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建成医疗器械、轮胎、碳纤维、房车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省级30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11家。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2021年来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420个。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7家、市级84家,全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总数达到23家。 (五)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5491座,基本实现市、区主城区及重点应用区域5G信号室外连续覆盖。建成全省第二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167家,初步实现规模化应用。依托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构建“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蓝海平台获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达到50个。推广迪尚集团、浦林成山等企业创新个性定制、协同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全市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达到10家。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坚持分类施策,推动制造业规模化提升。一是做大体量。深入推进“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全力支持优势企业膨胀扩张,争取新增过百亿企业1-2家。二是做优质量。积极构建覆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体系,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150家。三是做多数量。建强用好“种子”和“准四上”企业库,精准开展在库企业“升规”指导,争取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通过以上措施,加快打造龙头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惊天动地、规模以上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二)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引领。一是推动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共性平台建设,梯次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光威户外、迪尚集团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创建“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争创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二是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通过“揭榜挂帅”等新型研发组织方式,支持过百亿企业、冲击新目标企业等行业骨干企业精准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助力企业膨胀壮大。三是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强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精心策划“威海企业家日”活动,持续推进“青蓝偕行”工程,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产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争创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 (三)突出特色优势,推动制造业生态化培育。一是突破优势产业。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用好“链长+链主”推进机制,在大力培育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突破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碳纤维三大优势产业。二是加快补链强链。围绕汽车、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精准梳理产业链图谱,发挥招商金陵船舶等“链主”型企业和天润工业等“撒手锏”企业整合作用,大力开展以链招商、以企招商、以基金招商,争取落地一批补链强链项目。三是促进协同配套。积极培育产业链发展促进机构,围绕产业链短板弱项和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活动,推动“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核心配套企业配套协作,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 (四)深化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一是完善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力争5G基站总数达到6600座;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化运营机制,争取接入企业突破200家。二是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全力推动281个市级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常态化开展智能制造培训交流、现场诊断活动,加快培育一批“智改数转”系统服务商和标杆企业,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三是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构建完善“1+10+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发挥蓝海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钓具、海洋食品等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再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一批市级以上示范项目。 (五)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制造业良性化发展。一是持续优化涉企服务。搭建“威海企业家日”长效沟通机制,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策划开展好“4+N”系列活动,真正把“威海企业家日”打造成政企之间的“连心桥”、服务企业的“直通车”。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切实提高企业困难问题解决效率,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要素保障。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实施“亩产贷”“标准地”等创新政策,推动要素差别化、精准化配置。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时序,简化报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开展企业家专题培训、“青蓝接力”等系列活动,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企业家队伍。落实国家高层次人才、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工作部署,做好人才储备和申报争取工作,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四是优化产业发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与银行保险、基金担保等机构的协同对接,通过量身定制金融对接方案、提供差异化精准融资服务等,进一步畅通企业的资金血脉。协调推动更多企业挂牌上市,支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拥抱“北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为企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市工信局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工信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认真倾听委员建议和企业呼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5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