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三向精准发力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3-05-29 15:4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字号:[ ]


威海市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布局,聚焦“产线、企业、行业”三个重点方向,精准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线实施“智改数转”,促进生产降本增效。一方面,“机器换人”推动生产端改造。通过政策激励、上门问诊、标杆引领、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阶段选取适合发展道路的改造路径,定制式、多样化推进“智改数转”,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招工难、用工贵、人力成本上涨、生产效率不高等难题。如,改造后的明池玻璃智能化生产线,从一条线80人、90秒生产一片变为一条线8人、8秒生产一片,用工数量减少90%,生产效率提高1025%,为企业抢占商用车玻璃市场提供强大助力,2023年一季度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超80%。另一方面,“管理换脑”推动管理端升级。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运用AI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平台,打通生产、设备、包装、出库、销售、客服等各环节信息孤岛,对生产流程进行系统重构,实现数据流互联互通,全方位提升管理效率。如,天力电源搭建离散型智能制造数字化运营平台,使企业内部各管理领域数据与内部制造数据实现互通,管理效率提升50%、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质量合格率升至99.8%。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认定市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11家,认定企业生产装备平均数控化率超70%,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聚焦企业实施亩产效益,推动产业动能转换。一是完善数据体系,提高评价精度。将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和用地面积超3亩的规下工业企业纳入数据采集范围,2022年参评的1024家规上、1086家规下企业共评出A类企业414家、B类企业1324家、C类企业261家、D类企业111家。将用水效益指标、工业用地绩效纳入参考范围,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将省反馈数据与区市采集数据进行比对,企业税收增加1.7亿元、销售收入增加39亿元,进一步提高数据准确性。二是落实限制政策,倒逼转型升级。用好“亩产效益”评价运用,对不达标的D类企业用电、用水实施年度递增加价政策。实施“亩产效益贷”差别化金融政策,对C类企业实行限制性信贷政策,对D类企业原则上不予支持,倒逼C类、D类企业转型升级。如,2020年被评为D类企业的荣成银海水产,将闲置厂房改造成研发中心,年均投入研发经费超过400万元,2022年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功升为B类企业。三是整合优质资源,助力优企发展。以优质资源服务优质企业,集聚政策资源向A类、B类企业倾斜,在全省首家推出“亩产效益贷”差别化金融政策,按照普惠金融类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分别给予A类、B类企业最高1000万、500万信用额度,累计批复贷款金额1.76亿元。优先保障优企项目建设用地,如支持A类企业华菱电子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亩均税收由333.5万元提升到1023.5万元。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向A类、B类企业免费提供新型学徒制、“金蓝领”等职业技能培训。

聚焦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一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围绕推动轮胎产业绿色转型,专门制定《推动轮胎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先后提供本级奖补资金2000多万元、争取上级支持资金600多万元,三角轮胎、浦林成山、腾森橡胶3家行业骨干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如,腾森橡胶建设智能化密闭式循环节水系统,让废水一直循环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最大限度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建设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将难闻的烃类化合物“变身”堪比洁净空气的“标准”气体。二是让耗能大户轻装上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碳纤维产业双向发力,打造绿色制造模式。如,光威复材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将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年排放量下降6.3%;另一方面通过研发建设废弃物低成本回收生产线,形成每年4万吨碳纤维溶剂循环利用、700吨丙烯腈原丝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生产能力。三是让污染难题集中破解。筹建钓具产业喷涂加工中心,集中为全市中小钓具企业提供喷涂加工服务,让喷涂这一重污染环节实现污水循环使用零排放、废气净化分解达标排放,成功推动钓具产业绿色化生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