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 |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0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关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 ||||
| ||||
丛宗杰委员: 您提交的《关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针对提案中指出的问题的建议,组织专门力量抓落实、促成效。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已形成“装备制造—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碳纤维制品—检测分析—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上游供应方面,有从事原丝、碳化生产的拓展纤维,我市2021年碳纤维产量2082吨,同比增长将近20%;有从事碳纤维预浸料和复合材料生产的光威复材、汇兴纤维、宝威新材料等企业,2021年宝威新材料生产碳布400多万平米。装备保障方面,有从事碳纤维装备生产的光威精密机械、宏程机电等企业,光威精密机械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3000℃石墨化炉生产技术的厂家;宏程机电的热熔预浸机、溶剂法浸胶机具有精度高、加热快、无油污等突出优点;另有捷诺曼自动化、光兴自动化等新兴下游制品装备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方面,有碳纤维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产业技术及助剂、树脂等研发与生产;有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能够帮助碳纤维企业解决标准制定和关键共性测量测试技术难题。应用制造方面,有200多家下游制品企业,应用范围从单一渔具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石油开采等高端领域拓展。产业承载方面,有国家碳纤维产业基地——威海临港碳纤维产业园。2021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53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同比增长27.8%;利润总额16.5亿元,同比增长30.3%,距离建成百亿级产业链仅有一步之遥。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首批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并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技术创新强链。装备制造方面:光威精密机械先后攻克超高温石墨化炉设计制造、自动铺丝铺带设备等装备制造瓶颈,填补了国内碳纤维装备制造领域空白,研发的高效高柔性大型数控铺丝系统荣获首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宝威新材料建成碳纤维预浸布智能工厂,实现基于5G的设备信息互联互通和系统化集成,为碳纤维产业智能化发展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标杆。技术创新方面:连续突破高分子量聚合原液聚丙烯腈分子链规整度调控、快速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光威复材被推荐申报国家第一届国防科技工业先进集体(全省唯一),拓展纤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专用项目)。在新材料领域率先试行以“揭榜挂帅”机制招揽专家人才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发布18项总金额6600万元的重大技术需求,目前已有12个项目揭榜、2个项目自行完成研发。产品研发方面:光威复材实现Ш型储能氢气瓶用碳纤维产业化,正在加快建设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化生产线项目,进一步满足T1100、M65J、高强高模高韧、大丝束低成本碳纤维等新型号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需求。 二是拓展应用延链。航空航天领域:举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论坛”、“航空复合材料零件高效制备之铺丝铺带技术研讨会”,促成光威复材与中国商飞集团、中国航空动力研究院等达成合作协议。轨道交通领域:围绕复合材料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领域,积极推进与青岛中车等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合作,并形成阻燃树脂及预浸料、复合材料排障器、设备舱部件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新能源领域:抢抓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山东省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与明阳风电、大金重工、潍柴动力等龙头企业对接合作,其中与北京科泰克公司合作生产的T700S/T800S级碳纤维通过性能验证,已实现批量供货生产储能氢气瓶,目前正在加紧推动科泰克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碳纤维储能氢气瓶生产企业。 三是政策支持撑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临港碳纤维产业园获批山东省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到2021年底累计入园43家企业和科研平台,15个产业链项目和1个绿色能源项目签约落地,预计全部项目设备投资超过10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支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第一批威海市2022年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印发实施。加强人才支撑:会同举办“中国(威海)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第六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立由41家碳纤维企业和研发机构组成的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吸引高端产业人才、创新资源向我市聚集。加强资金保障:2021年,通过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专项、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专项、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市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等,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企业争取资金支持2200多万元。 三、下一步推进措施 (一)确保能源供应,缓解产业发展压力。编制《威海市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建立煤炭储备保障机制,保证电煤库存维持25天以上。制定2022年电力迎峰度夏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全市电网安全运行、重要电力用户电力可靠供应。落实供电、供水、供气“欠费不停供”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暂停市区煤炭热汽价格联动,对2022年2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市区生产经营用热汽价格每吨需联动上调的部分(2-4月每吨63元,5月每吨54元)暂停执行,累计减轻企业用汽负担6700万元,其中累计减轻拓展纤维用汽负担545万元,暂定7月份价格政策继续执行一个月,市发改委正在协调热电集团。综合考虑能源供求形势、成本价格及政策要求等因素,目前电、气、热价格等暂不具备下调的条件。下一步,市工信局将会同市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帮助企业降低用能成本,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能。突出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重点攻关T1100、M65J及以上规格高强高模量碳纤维制备工艺技术,以及自动铺丝铺带装备、原丝喷丝板等核心生产设备,巩固提升我市碳纤维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突出高端市场、高端产品,发挥我市高端碳纤维技术和生产优势,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高端碳纤维的品质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突出产学研落地转化,依托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复合材料学会以及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定期开展产学研交流互动,重点推进万吨级高性能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三)拓展应用领域,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精准绘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生态图谱》,找准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向和重点,聚焦民用领域加强针对性招商引资。风电能源方面,集中光威复材的风电碳梁、华力电机的海上风机辅机专用电机、维赛新材料的风电叶片填充材料、华纳环保科技的风力发电用机舱罩与导流罩等集群式配套优势,吸引风电项目落户威海。轨道交通方面,加强与中车青岛四方等国内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研制生产复合材料部件,满足高铁、动车、地铁等车辆轻量化需求。压力容器方面,发挥配套北京科泰克公司氢气瓶经验优势,推进与潍柴动力、中通客车等龙头企业储能氢气瓶项目合作。休闲体育方面,加强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内部联动、配套协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 (四)强化要素保障,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健全完善省市县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形成省级统筹协调、市级跟进指导、县级深入落实的协同工作格局,凝聚强大专班工作合力。学习借鉴外省的成功经验,研究探索适合威海实际的创新办法,帮助碳纤维生产企业解决用地、能耗、环评、融资以及水、电、汽等要素制约,聚力保障主导产业、“链主”企业膨胀发展。完善企业在市域以外设立研发机构以及对驻市外机构招引高层次研发人才实施奖补等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引进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加快临港碳纤维产业园复材生产区、军品装备生产区、专属研究楼及专家职工公寓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企业投保、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动企业开拓初期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市工信局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工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方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产业链专班牵头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倾听代表(委员)建议和企业呼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4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